[撒花] 你给孩子精心挑选的“酸奶”真的健康吗?超市货架上那些包装精美的“儿童酸奶”,很多根本不是真正的酸奶。
它们披着健康外衣,闻起来像酸奶看起来也像酸奶,但当你仔细查看配料表,你会发现它的隐藏的“另一面”。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
我们总以为,酸奶就是牛奶加菌种,经过时间发酵后那份醇厚和微酸,但你手里的那瓶,配料表第一位写的可能不是“生牛乳”而是“水”。
水,白砂糖,脱脂奶粉,再加一堆我们念都念不顺的增稠剂、酸度调节剂、甜味剂和食用香精,这就是“科技与狠活”造出来的“酸奶”。
展开剩余82%与其叫这些“酸奶”,不如叫“饮料”来得诚实, 国家对真正的酸奶有铁一样的标准:发酵乳,蛋白质含量必须大于等于2.9克/100克,风味发酵乳也不能低于2.3克。
可这些“伪装者”呢?蛋白质含量常常在1.5克甚至1.0克左右徘徊,说白了你喝下的不是蛋白质和益生菌,而是一瓶精心勾兑的甜水。
为什么商家要这么做?答案其实很简单,因为这么做利润高,一杯真正的发酵酸奶,从优质奶源到菌种培育,再到冷链运输,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成本。
而一瓶“科技甜水”的诞生,原料成本可以被压缩到一块钱以内,有些甚至低至五毛,可一旦穿上“酸奶”的马甲,印上“儿童成长”的字样,它就能卖出五块、十块,甚至更高的价格。
厂家为了让这瓶糖水更像那么回事,增稠剂负责模仿浓稠, 让它能“挂壁”,食用香精负责模拟各种水果风味,比真水果还“真实”。
而且厂家为了“糊弄”消费者,还会用阿斯巴甜这样的代糖,来摘掉“高糖”的帽子,但只要贴上标签,他们就能卖到和真酸奶一样的价位。
一场精心策划的“文字游戏”
这些厂家知道消费者想要的什么,更知道我们平常不看什么,包装上最显眼的位置,永远留给“酸奶”、“优酪乳”、“活菌”这些我们最想看到的词。
字体又大又亮,设计充满高级感,仿佛下一秒就能喝出健康, 而它真实的身份“饮品”这几个字,则被缩到小藏在角落里,生怕你一不小心看见。
这种障眼法,精准打击了我们购物时的“扫视”习惯,当蛋白质含量低得拿不出手时,他们就大肆宣传“24小时慢发酵”,这些听起来很厉害,但普通人根本无法验证的营销噱头,让你感觉物超所值。
最让人心寒的是,这场骗局收割的,往往是那些最单纯的消费者,那些打着“儿童专属”、“妈妈优选”旗号的产品,背后可能仅仅在执行饮料标准。
它们抓住了父母对孩子健康的焦虑,让这份爱变成了被利用的工具,还有那些勤俭持家的老人,他们信任大品牌,相信印在包装上的每一个字,却不成想,自己省吃俭用买回家的“营养品”,不过是一场资本的套路。
戳穿骗局
面对防不胜防的套路,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?当然不是,我们自己可以仔细观察,辨别真假酸奶,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学问,记住下面这几招就够了。
第一招看名字,别管包装多花哨,直接找产品名称, 名字里清清楚楚写着“发酵乳”、“酸乳”、“酸牛奶”的,基本可以放心。
如果带着“饮品”、“饮料”的后缀,无论它再怎么伪装,直接淘汰,第二招看配料表。这是产品的“身份证”,谁排第一谁的含量就最多。
真正的酸奶,配料表第一位一般是“生牛乳”或“牛奶”,如果排在第一位的是“水”,那它就是一瓶加了点奶粉的糖水。
第三招看蛋白质。这是最硬核的指标,是所有营销话术的“照妖镜”,翻到营养成分表,找到“蛋白质”那一栏。
记住两个数字,风味发酵乳≥2.3克,发酵乳≥2.9克,低于这个标准,任它说得天花乱坠,都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酸奶。
第四招看“准生证”。每个产品都有一个执行标准号,这就是它的法律身份,真正的酸奶,执行的是国标GB19302。
而那些乳饮料、风味饮料,执行的则是其他标准, 要真是在购物时想不起来就用手机搜一下,这就一目了然。
最后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,一分价钱一分货,真正用好奶、好菌发酵的酸奶,不可能卖得比水还便宜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